獨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獨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 王缵绪 -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1927年6月3日,國民革命軍北上時,我國近代學術巨子、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字靜安,號觀堂)自沈頤和園昆明湖,身上一紙遺書,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等字樣。
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的王國維,梁啟超贊其“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郭沫若評價他“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王國維在《靜安文集論近年之學術界》裏有這樣的論述:“學術之所爭,只有是非真偽之別耳。學術之發達存乎其獨立而已”;“故欲學術之發達,必視學術為目的,而不視為手段而後可。”由此可見,王國維對於學術,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誌。對於王國維先生的死,陳寅恪做《王觀堂先生挽詞》曰:“一死從容殉大倫,千秋悵望悲遺誌……”
1929年6月,王國維逝世兩周年,陳寅恪先生在所撰《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裏寫道:“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誌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陳寅恪先生首次以幹脆的語言標舉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陳寅恪先生為王國維所寫的碑銘,也是陳寅恪先生自己人生品格的寫照。“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雙目幾近失明的老年的陳寅恪先生在堅辭中國科學院中古史研究所長的信中說:‘我認為研究學術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誌和獨立的精神。獨立精神和自由意誌是必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我要請的人,要帶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不是這樣即不是我的學生’。”(李慎之《沈著的大師陳寅恪》)
“陳寅恪先生曾明確提出:‘自由思想,獨立精神,既高於政治,也高於學術。’而高於政治,又高於學術者,惟形成各民族歷史的偉大精神和優秀文化”;“他所提出的‘獨立之精神’,即是整個中華民族獨立的精神;他所提出的‘自由之思想’,即是整個中華民族自由的思想。更為深刻的是,任何一個民族,一旦自我否定業已形成的獨立精神,其思想已不自由!故先生在《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明確提出,‘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非一人之死,乃整個民族的‘死亡’。”(李慎之《沈著的大師陳寅恪》)
1969年10月7日,教授之教授、一個卓越的知識分子、79歲的陳寅恪先生在“文化大革命”慘無人道的迫害中死去!2003年,陳寅恪先生逝世34年後,廬山植物園萬綠叢中,終於矗起了他“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墓碑!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上世紀前半頁中國著名大學的靈魂!“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任命反對派的蔡元培做北大校長,而蔡元培也敢於拿著政府的經費並同時拒收政府的公文。蔡元培校長寧肯自己辭職,也要救出被捕的北大學生。那時候的胡適能夠喊出‘爭你自己的自由就是爭國家的自由,爭你自己的權利就是爭國家的權利。因為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這就是‘獨立精神’!這就是‘自由思想’!”(余心《被腰斬的清華校訓》)
“蔡元培治北大,提出思想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網羅各色人才,領一時風氣之先。那時的北大,學術水平低下、教學態度惡劣的教員一律被解聘,教授絕大多數都30歲左右,最年輕的僅24歲。既有激進民主主義者陳獨秀、李大釗,也有保守的劉師培、謀求復辟的辜鴻銘;既有主張白話文的胡適,也有反對白話文的黃侃,真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袁小怡《清華大學的十六字校訓為何被腰斬》)
1917年,蔡元培聘請留美歸來的胡適為北大教授,當時的胡適才26歲。蔡元培禮遇年輕的胡適,踐行了學術的“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我們向他致敬!
1921年,胡適發表了《紅樓夢考證》,毫不客氣地指出蔡元培1917年的《石頭記索隱》是牽強附會的“大笨伯猜笨謎”,把蔡元培從紅學研究帶頭人的寶座上掀了下來。胡適也踐行了學術的“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我們也向他致敬!
“時間的自然演進,並不會帶來社會的必然進步,有人津津樂道於‘明天會更好’,事實是,明天完全有可能變得更糟糕”(吾丁《漫談中國的大學》)。“清華的校訓原本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獨立精神,自由思想。’而現在卻被攔腰斬斷,只剩下前面8個字”(袁小怡《清華大學的十六字校訓為何被腰斬》)。嗚呼,拿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不惟是腰斬了清華的校訓,更是閹割了民族的精神!
大學是培養人才之地,是鉆研科學之地,是孕育新思想之地,當今中國的高等教育為什麽培養不出大師級人才?“我們自己曾經有過輝煌的‘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但如今卻失去了它!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和改革,中國的大學卻日益失去了獨立精神,校長們對官員而不是對學生負責──他們自己也更像官員而不是教育家。中國的教授正丟失風骨,他們更多的是唯唯諾諾而不是據理力爭,他們為職稱和經費奔忙,而不是致力於傳承知識和人格。”(袁小怡《清華大學的十六字校訓為何被腰斬》)
“如果有獨立精神,就不會甘於做奴才,就不會輕易被驅使,就不會只做工具和炮灰。如果有自由思想,就不會唯唯諾諾人雲亦雲,就不會溜須拍馬趨炎附勢,就不會全國只用一個腦袋想問題。這就是‘獨立精神,自由思想’不被當權者認可的原因所在。當權者需要的是‘聽話出活的奴才’和‘忠誠馴服的工具’,不是具有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叛逆。”(余心《被腰斬的清華校訓》)
“沒有‘獨立精神’的結果是,上面不讓說的話不能說,上面不讓研究的問題不能研究。沒有‘自由思想’,就得揣摩領導意圖,領導允許怎麽想才能怎麽想,領導喜歡怎麽說才能怎麽說。”(余心《被腰斬的清華校訓》)
當今之世,需要我們沈下心來深刻思考的問題太多了,“獨立精神”與“自由思想”尤顯得重要!“獨立精神”與“自由思想”是完整人格的兩個方面,是每個人做人的基本品格!一個人,有了“獨立精神”與“自由思想”才會有尊嚴!
一個沒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不是一個品格健全的人,不是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一個沒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每個人做人的基本品格,也是民族精神、國家精神的根本!
社會思想的活躍,是這個社會保持活力的關鍵,思想的自由是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思想不是敵人,自由不是混亂。當今之中國,不惟大學,而且幾乎是全國各個角落都容不下不同思想了!失卻了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意味著民族精神的淪喪!
堅信未來之中國,定是自由、民主、科學、公平、正義之世界!“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定會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共同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也一定會成為所有中國人的共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