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先生的历史小说《瀛台落日》中讲了一件事:1909年8月的北京城,山雨欲来,在一片风声鹤唳之中,张之洞也行将油尽灯枯。在摄政王载沣亲临病榻探望之际,弥留中的张之洞心心念念的还是家国天下,他劝载沣要关注舆情,善抚民众,载沣洋洋得意地答道:“不怕,有兵在。”张之洞像是脑袋被捣了一拳,一口鲜血吐在摄政王载沣面前。叹道:吾不意闻此亡国之音!
“有兵在!”多么傲娇的声音!这么牛哄哄的话是宣统皇帝他爹载沣说的!可惜的是载沣话音刚落,大清朝就完蛋了。为什么一句“有兵在” 令张之洞回肠百转,痛彻心扉,视之为“亡国之言”?一般人的见识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妥妥的就是真理啊,这句话我们从小听到大,有什么问题吗?
张之洞是个职业官僚,他的判断应该比一般人要高明,尤其是比当时只有二十四岁的摄政王载沣,不知高出了几个段位。张临终之际,自我论定:“吾生平学术行十之四五,政术行十之五六,心术则大中至正。”随后命家人把“政术”改为“治术”。连一个字眼都慎之又慎,足见对舆论与历史的敬畏。由此正可解释,为什么他与载沣对话,如此看重舆情。他深知舆情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绝非枪杆子所能压制;更不必说,依赖枪杆子治国,会把国家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载沣以中人之资,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出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说出“有兵在”这样的话没什么好奇怪的。这三字不仅显出了载沣的骄狂,还折射了他的颟顸。像他这般纨绔子弟,根本就不清楚他说这句话毫无分量。八旗腐化成泥,绿营不堪大用,战斗力最强的北洋六镇,除了第一镇袁世凯不能完全控制,其余各镇,只认袁世凯,除了他谁都指挥不动。
各地新军,则被革命党渗透成了筛子。两年之后,武昌城枪声一响,大清帝国轰然倒地。有兵在,呵呵。你可不知,你家那护院的家丁,原是催命的阎罗!
“有兵在”曾经是多少大人物的信条,暴力解决不了问题,但是暴力可以解决你!敢造次,就肉体消灭你。道理如此浅显,怎么就被视为亡国之音了?问题就在民心尽失。国家的根基在于制度、价值观、信仰和文化。航母,飞船,导弹,核弹,都可以有。拿老百姓当韭菜割,百姓不是真正的主人,任你武力再强,也拢不住民心。
稍微知道点历史,都不会把治国的希望寄托于“有兵在”。所有政治手段中,有兵在都是成本最大的一种。当执政者不顾舆情,依仗“有兵在”,诉诸军政手段,靠军队来维稳,那么他离失败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