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读南明史,有一个体会是:明朝之所以灭亡,有两大原因,一是卖国贼太多,汉奸吴三桂、洪承畴们早就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历史有定论,不需我们多说了。
明思宗朱由检自缢殉国处
第二个就是爱国贼太多,尤其是那些喜欢唱高调,大言欺人,平生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明朝读书人,他们给后人留下的除了廉价的感动什么都没有。史可法是明朝历史转折点上最关键的历史人物,他是进了忠烈祠的人,说他爱国贼可能有点过分了,但是说他误国却一点也不冤枉。
他没有成就千秋功业,也没有拯救黎民万千,他只是将自己推到了历史忠烈祠上,在道德视角下的暴得大名。可是,历史不是道德的对决,它每走一步都浸透了无数人的血泪,道德不能为历史人物的误国害民开脱。
1644年,北京陷落并不意味着明朝死亡,挣扎的明朝还有一口气,在南京的弘光政权维持一年即告失败,读完南明史,不得不说南明政权无论是奸臣还是忠臣,没有一个是安邦定国之才,连跟秦桧一样,有本事的卖国贼也找不出来一个。
我们虽然不能说全是史可法之责,但其人却难辞其咎,忠烈殉死也无法遮蔽这一点。下面就理一理这段多数人很陌生的历史,告诉大家,忠臣是怎么误国的。1644年3月19日,已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的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上吊;八天后,本已投降大顺的吴三桂反戈一击,投降关外的大清,山海关一片石大战,李自成兵败,收拾金银细软,一把火烧了紫禁城,往西逃回陕西老家。
摄政王多尔衮带清兵入北京的同一天,史可法等在南京拥立小福王朱由崧为监国,不久继位,是为弘光皇帝。风云忽变,这是一个历史的三岔路口,何去何从?
究竟是退守西安的李自成积蓄力量,走朱元璋的老路,靠农民造反统一全国;还是明朝以富庶南方为依托,像唐朝安史之乱国都陷落后重整山河,再度中兴,最不济像东晋、南宋一样在南方苟存上百年;或者是清朝剿灭大顺,扫荡南明?
在这个天翻地覆的历史关头,南明朝军队的一把手,兵部尚书、督师大学士的史可法四十三岁,所谓“时势造英雄”,在残明中,却没有造出一个安邦定国的扭转乾坤的豪杰,史可法所谓的“抗清英雄”,无非一个忠君殉国的道德楷模。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被认为造成李自成失败、明朝彻底灭亡的国家耻辱,可是在当时的南明朝廷看来,却是大快人心的好事,因为清兵打败的正是自己的仇敌李自成。因此,北京被清军占领他们并没有什么仇恨,反而要好好感谢清军。
可是,“敌人的敌人”是否就是朋友?毛主席说过,“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一个关系革命成败的问题。”认不清真正的敌人是致命的,宋联合金灭辽,不过两年二帝被掳;南宋联合蒙古灭金,又被蒙古吞灭,历史教训白纸黑字,可惜南明君臣视而不见。
历史的悲剧必将重演。史可法为首辅的南明政权竟然把即将埋葬自己的大清当作朋友,对于他们来说,攻入首都、逼迫崇祯帝自杀的“流寇”是最大的仇人,将李自成打败赶出北京的大清则是朋友。
因此,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竟然被南明认为是好事,一厢情愿的想要“借虏平寇”,即借清兵剿灭李自成。史可法上书皇帝说:“但虏既能杀贼,即是为我复仇”。
在自身存亡危如累卵之际,史可法的对策是马上派遣使节带上金银财宝去见多尔衮,“灭寇在此一举”。当时有清醒者劝说,“如果只借助他人力量,如宋朝借金国灭辽,借元灭金,最后只是为虎添翼加速自己灭亡罢了。”
史可法:明人绘《史阁部像》
史可法却听不进去了。北京不过陷落两个月,南明政权已决定偏安江南,以淮河为界,“坐山观虎斗”,畏缩不前,不敢对清兵有丝毫触犯,以免破坏和平谈判。给大清的国书中,史可法还幻想着“两家一家,同心杀灭逆贼,共享太平。”以左懋第为首的“和平使团”,带着白银十万两、黄金一千两、绸缎一万匹向大清“通好”,感谢他们杀退叛匪李自成,结为“叔侄”之好。
只可惜,史可法对面的多尔衮是个能人,刀头舔血几十年,他可没有史可法这么单纯。多尔衮很清楚自己的主要对手是李自成,而不是史可法。这次一厢情愿的和谈注定是屈辱之旅。南明送来的大礼被照单全收,和平使团全员被拘禁,劝降无果后团长被处死,其他人被赶回去,多尔衮更恫吓说即将“发兵南来”。
南明政权弄错了主要敌人,将清兵当作可以团结的“友军”,放松了对满清的戒备。更荒唐的是,史可法还担心大清与李自成联合起来对付自己,李自成会“先犯东南”,南明首要任务是“直指秦关”,攻打以西安为根据地的大顺。
目光如此短浅,哪里有一点政治家的胸怀和胆略呢?明朝风雨飘摇之际,却遇上这样的主政者,当真是气数已尽,应了那句话:兴亡天定,岂人为!?
实际来说,史可法并不是第一号人物,南明的大政方针并不能完全由他决定,但是从始至终史可法都和其他南明当权者一样鼠目寸光,推行愚蠢的对清和平政策,认错了敌人,低估了多尔衮的野心和能力,最终弘光政权不过维持一年,基本没有抵抗就迅速土崩瓦解。
历史当事人往往不是一开始就有那么大宏图野心,多尔衮趁着大顺立足未稳,攻克北京后,已是“天上掉馅饼”的坐收渔利,根本没有想到大清将来能够一统全国,进了北京城的多尔衮自己都说:“但得寸则寸,得尺泽尺耳。”他已经很满足了,乃父乃兄苦战几十年,搭上无数条人命都没能进得了的北京城被他拿下来,就好比屌丝突然中大奖,被幸福的闪电劈了一下,想不满足都不行。
李自成的迅速溃败和史可法的愚蠢却让多尔衮野心迅速膨胀。清兵追击李自成十天,在河北两次打败大顺军,迫使其退入山西,经过与李自成的酣战,清兵劳顿,虽然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但是对于地域广阔的山西以西的大顺和以南京为中心的南明的底细并不太清楚,不敢贸然行动,暂时退守河北。
当李自成遭到清军的打击,清军初入中原根基未稳,且随时可能腹背受敌遭受大顺和南明的联合攻击。此时,大顺原来占据的河北、山东、河南等华北地区处于群龙无首的空白区,原来的明朝势力迅速行动起来,恢复明朝旧制。这个时候,史可法如果派明军北上,收复中原如探囊取物。只可惜,华北在混乱中等待来的不是明军,而是休整好的清军。
然而,史可法作为最高军政首长一直龟缩在扬州。唯一一次是调停两大军区内斗到达前方睢州和徐州。《明季南略》说:幕僚劝史可法北复中原,然后“渡河复山东,不听;劝之西征复河南,又不听;劝之稍留徐州为河北望,又不听。”
史可法眼睁睁的失去了最佳的机会,“有效”配合了清军,让清军得以全力对付李自成。1645年初,大顺与清潼关战役打响,十三天后,西安的门户潼关失守。随后,清军占领西安,李自成带领残部逃往河南南部。然而,对于南明来说,机会已然错过。当时有人已经看出“闯为虏败,虽可喜,实可惧。”同年4月,清军腾出手来,开始收拾南明。
在大顺、大清和南明三方博弈中,南明政权承续明朝正统,根正苗红,占据着道德制高点。江南地区没有经历战乱破坏,明朝的家底都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当时,南明的军事力量也并不小,史可法提出设立四大军区,拥兵百万,分别驻扎仪征、寿县、淮安、瓜洲四镇。有钱、有人、有地盘,明军是当时最庞大的军事力量。如此有利的形势,却因为目光短浅,不思进取,最后内斗不断,不战而亡。
作为最高军事首长,史可法却不懂严格治军,只会当和事老和稀泥,精力消耗于调停四个军团之间的矛盾冲突上。史可法以文臣驾驭武将,没有手段、胆略和魄力,无法将百万大军拧成一股绳,也不懂相互制衡,只能维持表面和谐,内耗严重,同床异梦。一旦清兵攻来,即刻瓦解,投降都跟赛跑似的,生怕慢了一步在新主子哪里没了面子。
1645年4月,清军分别从山东南下沿运河、河南东下南进、湖北顺江而下,东、中、西三路大军对南明发起总攻。面对重兵压境,史可法方寸大乱,竟然一天之内三次发布动员令。更为严重的是,对军队将领习惯性妥协、软弱,赏罚不明,打击了士气,失去了军心。镇江一役,投降清军的总兵23名、副将47名,马步兵24万,而来进攻清军不过只有八万人。这让我们读历史的人到哪里说理去!
5月13日,清军兵临扬州城下,历史到了最后关头。史可法下令各地派援兵,竟然没有一个人来。而原来史可法统领的南明将领已经伙同清军开始攻城。面对城外清军,史可法虽然拒绝了招降,但对于如何抵抗,他一筹莫展。当部下有人要投降,他的回答是“如欲富贵,请各自便。”如此心灰意冷纵容属下投降,再坚固的城池都守不住。
扬州陷落,史可法被俘遇难,一同宁死不屈的还有扬州总兵刘肇基、知府任民育等。清军多铎攻入扬州后,下令屠城,从5月20日起乃为“扬州十日”之难,有人估计,被屠杀人数“计八十万余”。随后清军抵达南京,南明弘光皇帝逃窜被杀,留守人员开城投降。
时势造忠臣,史可法是个忠臣,但也仅仅是个忠臣!对于一个位居高位的人来说,其道德最终以履行责任为最终目的。当我们为史可法的忠烈感动,却不能不为其贻误历史机遇而遗憾。1644年,清兵不过占据了北京,而李自成也的大顺政权也只是割据华北,立足未稳,明朝半壁江山尚在,形势比之南宋可强太多了,完全可以再造大明或者偏安江南。身为最高军事首长,史可法组织抵抗毫无章法,一年光景,便在扬州被俘身死。后人读史,敬其忠烈,痛其无能!
一等人忠臣孝子,以死尽忠总是让人感动,但真实历史,却是史可法难堪大任,身居高位,战略上鼠目寸光,决策屡屡犯错,临阵束手无策。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史可法是个平庸之辈,他不仅无法让明朝像北宋灭亡再造南宋一样,于南方重建明朝,更不用说挽狂澜于既倒。史可法认不清真正的敌人,一意推行与满清的和平政策,在清与顺的酣战之际失去反攻中原宝贵机遇。作为军事统帅,史可法驭下无能,手下重兵,却无法如臂使指,清兵一击便溃败如山倒;临战之际,史可法不思进取,意气用事,镇守扬州数日即被破。
史可法是和平时期的好官,有着纯正的人品和爱国心,洁身自好,任劳任怨。但是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时势将他推上权力高峰,道德品德却无法转化为雄才大略和政治能力。他的战略失误以及临战无能,断送了南明的大好形势。扬州之战之所以很有名,是因为史可法遇难和其后的清军残酷屠杀,并不是因为战将抵抗有方或者军民惨烈勇敢。
1645年6月,清兵攻入南京后,明朝残存的一点元气,消失殆尽,遂失去了再造的根基。同一时间,李自成身死河北九宫山。经过一年的博弈,李自成和史可法成了悲剧人物。历史当事人的种种的错误换来了满族人的入主。历史不容假设,如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