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2021年度 互联网+中国文化才子展示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当代才子
这位生前潦倒穷迫的画家,身后作品价格破亿
发布日期:2021-07-12



常玉一生都极为坎坷,他画的画根本就卖不出去,为了艺术理想,他又不去按世俗的观点而创作,以致他在蒙巴那斯的家中被煤气熏死的时候,仍然是一贫如洗。



常玉至今虽然不为国内人所熟知,但他在台湾,在法国以及欧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赏识。常玉是中国的莫迪利阿尼式的人物,生前潦倒而死后荣光。



常玉《瓶菊》1950年


2016年佳士秋拍,常玉的一幅《瓶菊》在当场以9100万的港币落槌,含佣金成交价高达1.0358亿港元。



常玉的静物作品是他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画中的花朵大都孤单无力,残花败韵、强撑姿色,像失去母亲的孩子般孤单寥寂,无依无靠,直叫人有“残月伴秋寒,冷冷清清”的凄凉感。



我的生命中一无所有,我只是一个画家。关于我的作品,我认为毋须赋予任何解释,当观赏我的作品时,应清楚了解我所要表达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常玉



常玉:(1900年10月14日—1966年8月12日),本名常有书,1900年10月14日生于四川顺庆(今南充市),1966年在巴黎因煤气泄漏去世,近现代著名画家。



从晚清到民国,从中国到日本,再从欧洲到美国,常玉不断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的身份去碰撞西方的现代知识结构。以其横跨中西的知识体系,连接了现代与传统的各式美学理念,此种“中西融合”的趋势成就了常玉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常玉出生于四川一个富甲一方却又不乏儒学书画氛围的商人家族,十六岁进入上海美术学校学习,十九岁游学日本。



1919年常玉以留法勤工俭学的方式前往巴黎,与徐悲鸿、林风眠熟稔,常玉的艺术观点却与他们不同,他不进美术学院进修,常在咖啡馆里一边看《红楼梦》或拉着小提琴一边绘画。常玉在艺术上坚持我行我素,追求精神自由,他经历大起大落,一生默默无闻、不被赏识;而今,西方公认他为世界级的绘画大家,被誉为“中国式的莫迪利阿尼”。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巴黎,能够备受瞩目的中国艺术家本就寥寥无几,常玉却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不仅频频亮相于巴黎各大沙龙,同时更能比肩于毕加索、杜尚、勃拉克、莫迪里阿尼等当时引领西方前卫潮流的现代艺术大师,从而获得与他们共同展览的机会。



在常玉短暂的一生中,静物题材陪伴了他数十年,仿佛在静物中,植物的生命更适合被常玉拿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因此他的花卉作品频见,常玉以重彩、深色的环境色来突出花卉的灰暗、惨白、无力,展现着有点落寞有点无奈、有点愤懑也有些失望的情绪。



1920年代晚期至50年代间,花卉静物一直是常玉主要的创作题材,从蔷薇、菊花、兰花、梅花、莲花等他反复描写的花卉,不难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学中这几种植物所蕴含的丰富象征意义。




常玉一生以玫瑰为主题的画作仅有五件,三件有署明年代的作品分别为1929与1931年时所创作,跨越了这两个艺术家生命中非常关键的年份,在数量上也远少于超过五十件的菊花主题画作,更显得极为稀少而弥足珍贵。



常玉 《蓝色背景的盆花》 1956年作



创作于1956 年的《蓝色背景的盆花》是常玉后期花卉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蓝色背景的盆花》中,花瓶和花卉的样式取自中国瓷瓶的传统形制与中国花鸟画的精细呈现,这似乎与常玉后来在巴黎家具店铺以描绘图案维生,以及对中国漆器、中国古典家具深有研究有一定的关系。



常玉从多样瓶花与植栽的摹写与呈现,是自身的写照与情感的寄托。作品因而记载了常玉的人生历程,相较于他在困顿生活中多写菊花的超然脱俗、梅花的经霜不凋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



蔷薇无疑代表了他在而立之年新婚后对于自己当下生活的表达与阐述,见证他最为意气风发的创作阶段,奠定了他以主观情感描绘物象的创作基础,为我们研究常玉作品风格演变所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常玉透过主观的思维来观照外境,作品呈现了直观的灵性情感,进而转化为特殊的审美意识,万物动中藏有静止的永恒,静中亦有盎然的生机动力,他的作品之所以开拓了中西艺术融汇的新境界,在于将自然景物的变化与静谧结合,展现万物的生机与归纳世间的规律。



纵观常玉中后期的艺术创作,他在吸纳了巴黎现代艺术的精髓后,再次回归到中国的传统土壤中汲取养分,最终达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独特的艺术才情迸发而出。



 常玉 《聚瑞盈香》约1950年代作



“花卉”这一贯穿了常玉各个创作时期的重要主题,也在这一阶段展现出融会贯通,返璞归真的东方美学特色。以万寿菊为描绘对象的《聚瑞盈香》无疑是常玉花卉题材的巅峰之作,无论从元素、构图,或是色彩、笔法,均将晚期鲜明的艺术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台湾历史博物馆藏常玉晚期花卉作品



1963年,常玉受邀至台湾举办个展,并在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虽最终未成形,但49件作品辗转入台,归入台湾历史博物馆的收藏,可以视为常玉创作晚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其中花卉题材多达27件,可以看出常玉晚年的创作重心即为花卉题材。



常玉《红底白菊》



2017春拍专场中,常玉的一幅花卉作品《红底白菊》拍出了2.8亿台币的价格,约合人民币6300万。



时光荏苒,珠玉蒙尘,吾辈拂拭有责,赋珠宝于重辉,常玉是一颗不可湮没的东方明珠。



常玉(1901-1966)字幼书,生于中国四川顺庆(今南充)一富裕家庭。幼时即跟随书法名家赵熙学习书法,也学习传统中国山水画,而真正开启常玉的日后艺术之路,则是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勤工俭学”计划。1921年,常玉因参与这项计划而前往巴黎,与同时代的徐悲鸿、林风眠和潘玉良等人,成为中国最早期的留法学生之一。


台北历史博物馆有很多常玉的收藏。1964年,身在法国的常玉受邀在台湾举办展览,他先行寄出42幅画作,但本人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直至1966年,常玉因为瓦斯中毒客死巴黎,这批画作也因此遗留台湾。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关于我们 | 组织机构 | 人才招募 | 合作加盟 | 联系我们 | 公告之窗 | 名家题词 | 社会活动 | 领导关怀 | 荣誉展示
文化才子网 传播人文精神 书写才子篇章
© www.19cntv.com © 陕西聚艺斋文化艺术社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陕ICP备2021003890号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213号